这次采访的参选人,最年轻的38岁,最老的60岁,其他几个都是50多岁,基本都是退休或临近退休才出来参选。这意味着通常都在本地生活了很多年,在本地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关系。最终胜选的陈进光乡长就是土生土长的瑞穗人,而且连续担任了3届的乡民代表,为本地服务了12年,所以被本地人认可并获得当选乡长; 而搬来瑞穗仅4年多的陈铭文就缺乏本地知名度,所以成为四个候选人中得票最少的一位。可见,知名度对竞选非常重要。
据我的观察,参加竞选,需要做以下事情:
- 报名成为候选人;
- 缴纳参选按金,也就是保证金。这次台北市长候选人冯光远只获得8000票,达不到退还保证金的条件,200万台币的保证金就没了。
- 成立竞选办公室,雇佣选民服务团队;
- 制造文字宣传资料,介绍政见;
- 制作竞选名片,用于发放给选民;
- 制作印有候选人名字的竞选马甲,用于形象识别;
- 制作服务团队马甲,用于识别;
- 制作服务团队棒球帽, 用于识别;
- 制作大幅街头广告;
- 制作旗帜,用于插在街角或道路两边;
- 制作文宣笔,用于赠送给选民,增加选民印象和名字曝光率;
- 制作宣传视频,用于电视广告投放;
- 租用小货车,贴上竞选海报和广告,在一个月的竞选时间不断在街头进行宣传;
- 参加电视辩论,抨击对手政见或操守,或捍卫自己;
- 接受媒体专访,哭给观众看;
- 举办竞选总部成立大会,邀请名流,宣读政见和目标;
- 在报纸投放广告;
- 在杂志投放广告;
- 挨家挨户拜访,请求支持,这是传统的拜票;
- 为每个土地公、寺庙送香火;
- 拜访各个民间团体和宗教团体,请求支持;
- 本地活动提供小额赞助;
- 本地红白喜事送上红包,与人建立情感联系;
- 雇佣选民服务团队;往选民的信箱中投放广告,抨击对手政见或操守,或介绍以往政绩;
- 投票前夜雇佣选民服务团队守住各个聚居点路口,防范竞选对手来深夜塞钱给选民买票或加码抢票,此为“顾票”;
以上是在老年人为主体的乡下的竞选模式,台北这种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竞选,则有了新的模式: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。